烏當新聞網烏當新聞網

被慢謎團慢打中國正在史前史的開

這幾年,有一類中國曆史著作廣受歡迎,這類著作聚焦中國上古史,以嚴謹的考古材料為基底,重新敘述中國史前時期的曆程。較為著名的有去年出版的《翦商》,考古學者許宏的《發現與推理》《最早的中國》,橫跨考古與曆史學的學者李峰寫的《早期中國》等。更早以前,諸如許倬雲的《萬古江河》等曆史著作也是如此。

一直以來,上古史的研究嚴重依賴考古學的進展,追根溯源,這種實證意識在百年前的“古史辯派”中就能找到基因。近幾十年來,中國考古學科快速發展,新的成果不斷湧現,在理論建設上也有諸多進步。考古學的成果已經讓我們對渺遠的史前中國有了不同於往日的清晰認識。如今,這些成果被一批筆力雄健的文史作者使用,將其請出晦澀的考古報告和學術專著,寫成較為通俗易懂的大眾讀物,讓中國史前史擺脫神話傳說的框架,以真麵貌示人。



9月9日,二裏頭遺址祭祀區以西區域考古發掘現場。圖/IC

夏朝到底是否存在?商朝為何以殘暴著稱?青銅器源自西方還是東方?三星堆是外星文明的後裔嗎?這些流傳許久的謎團,在考古學上都已經有較為明確的答案,至少已經開展充分的討論。《傳說與信史:青銅時代》封麵報道,正是以這些謎團為線索,經由二裏頭遺址、殷墟、陶寺遺址、西吳壁遺址等一係列最新考古發現,試圖科學地介紹中國青銅時代的麵貌。這是中國曆史的一種讀法。

從去年8月、10月,到今年2月,我們推出了三期《傳說與信史》封麵報道,聚焦中國史前史的考古新發現和曆史謎團。從八千年文明曙光,到五千年中華文明形成,再到夏商周青銅時代奠基,我們以最新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為線索,重新敘述了中華文明起源發展的早期曆程,這也是幾十年來中國考古最迷人的領域之一。我們的敘述遠遠稱不上專業和深刻,但力求嚴謹、中正、科普,並帶來最新的信息。在此過程中,大量考古學者和考古領隊給予我們慷慨的幫助,解讀最新的考古發現和學術熱點問題,並且為專業性把關。

對曆史的興趣始終源自於好奇心。所以考古雖然“不知道的永遠比知道的多”,卻吸引著一代代考古人投身其中,從泥土裏尋找蛛絲馬跡,解讀中國曆史這本大書。這本書裏寫滿了帝王將相的洪業,但觸動我們的往往是一些細小的東西,比如一塊打磨過的石頭、一根殘損的骨笛、陶罐上一道信筆塗鴉……這些東西讓我們感受到,不論風沙吹拂了幾千年,我們並沒有多少改變。

發於2023.2.13總第1079期《中國新聞周刊》雜誌

雜誌標題:中國曆史的一種讀法

記者:倪偉

赞(96327)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烏當新聞網 » 被慢謎團慢打中國正在史前史的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