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之地_萬財病危般阻女子撓,沒用銀行銀行來都想取出千產,誰卻百
孟子雲:“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死亡之地人之道也。”誠實守信,是為人處世的基礎,無論是做生意還是交朋友,都應該以誠信為先。可現實生活中,總有一些不守誠信的事,尤其是銀行與儲戶之間。2013年,無兒無女的唐女士在銀行租了一個保險櫃,用來存放自己的千萬財產,但是2015年的時候,唐女士在病危之際想取出銀行財產,卻遭到銀行拒絕,直到女子去世,這筆財產依舊被保存在銀行的保險櫃裏。這是怎麽回事呢?女子最終的財產將歸誰所有?銀行究竟又為何拒絕女子的取款請求呢?
據了解,唐女士是上海人,出生在富裕家庭的她,起點就比普通人高了許多。接受過優良教育的她,大學畢業後選擇從商,死亡之地賺了不少錢。此後唐女士一直忙於事業,沒有時間談戀愛結婚,直到50多歲,她始終孤身一人,無兒也無女。就在唐女士決定帶著自己的全部家產孤獨終老時,意外卻突然降臨。2015年夏季,唐女士不幸查出了胰腺癌晚期,她知道這完全就是自己沒日沒夜工作造成的,隨著癌細胞的轉移和病情的加重,唐女士決定把千萬財產取出來,好好打算一下。
因為唐女士一生無兒無女,父母也去世得早,所以,在唐女士彌留之際陪伴在她身邊的就隻有自己的幾個好朋友了。唐女士表示,千萬財產閑著也是閑著,為了感謝朋友們在自己彌留之際的照料,於是決定把自己的財產分一部分給這些朋友,感謝他們的不離不棄。唐女士請來了公證律師,並授權自己從小一起長大的好友王先生全權處理自己的遺產分割事宜。遺囑內容如下:
一、在唐女士名下上海有一套房子,自己將這套房子無條件捐給某公司公墓;
二、自己保險櫃裏的千萬財產取出來將由自己分配,分別饋贈給在場的朋友們;
三、自己將好友王先生作為遺囑執行人,自己離世後,自己的後事將由王先生等三位好友全權做主。
從遺囑內容不難看出,唐女士決定把房子、古董、珠寶等財物,捐給某公司公墓,等自己死後,由公墓的工作人員負責給自己辦理喪事,逢年祭拜。剩下的現金和存款,則交給好友王先生暫時保管,負責支付醫療費用。聽了唐女士的話後,王先生決定去銀行替唐女士取回保險櫃裏的千萬財產,裏麵包括名人字畫、古玩等物品,其中一隻手表,更是唐女士最喜歡的。唐女士告訴王先生,那隻手表是自己珍藏了一輩子的東西,對自己十分重要,希望自己可以戴著它下葬,如此也就沒有任何遺憾了。
然而,就在王先生拿著唐女士的證件證明來銀行取東西的時候,卻被銀行拒絕了。銀行表示,當初銀行與唐女士是簽訂了協議的,隻有唐女士親自到場才能開啟保險櫃。甚至,就算是王先生給銀行出具了唐女士親自簽名的公證遺囑,也不管用。這可是把王先生給難住了,畢竟唐女士如今病入膏肓,病床都下不了,又怎麽可能親自來開啟保險櫃呢?無奈之下,王先生隻好苦苦哀求銀行工作人員,希望可以特殊情況特殊對待,通融一下,自己也好對好友最後的囑托有個交代。誰知,銀行的態度卻是異常堅決,無論王先生說什麽都不給開保險櫃。看到對方如此的不知變通,王先生一時間也是無可奈何。
銀行表示,就算是申請特事特辦,開啟保險櫃也是需要流程和時間的。說罷,更是拿出了當初與唐女士簽訂的協議,協議中提及了這兩條製度:第一,開啟保險櫃需要本人到場,然後由銀行拿出鑰匙開鎖,同時也需要本人確定指紋才可以;第二,如果本人無法到場,去世後可由唐女士的法定繼承人或者受贈人帶著國家出具的有效證明到銀行,這樣才可以打開保險櫃。很明顯,唐女士如今的狀態完全行不通第一種情況,於是王先生采用了第二種辦法。誰知,銀行還是拒絕開啟保險櫃,聲稱王先生隻是遺囑執行人,並非遺囑的繼承人或是受贈人。眼看著兩種辦法都行不通,王先生也是急得團團轉,到處碰壁的王先生隻好和唐女士講明了事情的所有經過。
得知這個消息的唐女士也是血壓飆升,就在她一籌莫展的時候,唐女士的律師提出了一個建議,那就是唐女士可以手寫一份委托書,委托王先生幫自己打開保險櫃並取出財產。唐女士和王先生立即按著律師的建議寫了一份委托書,並親自簽名,還按上了手印。但是,到了銀行之後,工作人員卻解釋說,王先生的委托書是不具備任何法律效力的,按照規定是不可以開啟保險櫃的。
這讓王先生十分生氣,質問工作人員:這張委托書是唐女士自己親自寫的,上麵還有唐女士的簽名和手印了呀,怎麽就不能開啟了?銀行卻表示必須去公證處公證才可以,王先生隻能拿著委托書來到公證處公證,可是公證也是需要手續的,需要幾天的時間,再怎麽著急都沒有辦法,能做的事情隻剩等待了。可惜的是,病情急速惡化的唐女士根本就等不了這麽久,病情惡化的唐女士很快就離開了人世,她的這筆錢也變成了遺產。
根據我國《民法典》的規定,遺產繼承開始時,有遺囑的按照遺囑來繼承。沒有遺囑的,按照繼承人順序繼承。唐女士雖然沒有子女親人,但卻留下了遺囑,按理來說應該按照遺囑的順序繼承。一般說來,王先生作為遺產的處理人,是可以對唐女士的遺產進行分配處理的。可當王先生再次來到銀行時,銀行依舊不願意交出這筆錢。不僅如此,銀行還質疑王先生的目的,懷疑王先生想要侵吞這筆財產。
聽到這話,王先生雖然怒不可遏,還是找銀行的負責人商量了一下解決方案,畢竟完成好友的遺願才是首要任務,別人的看法他可以不在意。於是,王先生向銀行提出了兩個建議,一是讓銀行給手表估個價,看看手表值多少錢,自己出相應的現金把手表換回來。二是自己作為唐女士的遺囑執行人,要求銀行把保險櫃打開,如果以後出了什麽事,自己將承擔一切法律責任。誰知,油鹽不進的銀行卻表示兩個辦法都不行。
實在沒辦法了,王先生隻好先將好友下葬,決定銀行保險櫃的事情之後再慢慢處理,無論如何都得給去世的好友一個滿意的交代。誰知,王先生想盡了辦法,花了三年的時間都沒有完成唐女士的遺囑,忍無可忍的王先生最終將銀行告上了法庭。
2018年11月,這起案件正式開庭。在平時法庭上審理的經濟糾紛案也是不少的,可是第一次聽說被告居然是銀行,覺得是個新鮮事情,所以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開庭日的時候,法院門前聚集了很多的媒體,都在急切關注著案件的進展。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在法庭上,被告和原告都有自己的理由。王先生的律師首先拿出了唐女士委托王先生取出保險櫃的財物的委托書,可是銀行一直以租借保險櫃的合同規定為由拒絕打開保險櫃,聲稱王先生的要求是不合法的。被告方銀行更是表示,自己作為商業金融機構,一直以來都秉持客戶的利益優先,堅持將客戶的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始終嚴格按照規章製度辦事,沒有任何不妥之處。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那麽法官到底是如何抉擇的呢?最終法院判定,王先生的遺囑委托人身份是合法的,要求銀行打開保險櫃,由王先生將東西取出。雖說三年的奔波讓王先生蒼老了不少,但一想到,自己好歹是完成了好友的托付,王先生心中依舊是充滿了感激。最後,王先生與唐女士的其他幾位好友一致協商,決定用唐女士留給大家的財產成立一個基金會,將愛意撒向更多需要幫助的人,相信唐女士也會很欣慰這個決定。王先生的行為,不僅讓我們看到了友情的珍貴,更看到了誠信的價值。對於這件事,大家是如何看待的?歡迎留言討論。關注小編,收看更多精彩內容。